南京一中“家长学堂”成立仪式成功举行
2022年3月20日晚,南京市第一中学高中部全体家长、学生、教师相聚云端,在线上举行了南京一中“家长学堂”的成立仪式。
校党委书记张苏皖作为主持人说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人的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我们升级原有的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学堂”,就是要整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实现家校同心,合力育人。
仪式第一项:观看短视频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家庭存在着教育方面、沟通方面的问题,家长和孩子都有困惑和烦恼。例如“孩子老爱玩游戏、玩手机”、“孩子不愿意和我们说心里话”等,都是孩子进入高中阶段中普遍的问题,家长为之感到非常苦恼;又例如“我爸妈根本就不信任我”、“我爸妈总是什么都要管我”等,又是孩子们进入高中学习后对家长的感受。家长和学生的困惑正是家长课堂创办的意义所在。
仪式第二项:校长朱焱致辞
朱校长首先祝贺南京一中“家长学堂”成立,接着他基于办学思考、教育追求、培养目标的整体规划,从两个角度对“学校的运转和发展,应该有哪些人在参与?或者说,学校的主人是谁呢?”进行解读。
一、常规视角,在校园内,日常所见的角度
学校里有老师、学生、教职工、管理者,各类服务保障人员。每天,大家都穿梭于学校的各个空间,忙碌着各自的工作。每个人把每个空间理顺了,学校这个大空间也就顺畅有序了。“一中速度”、“一中效率”,是一中全体教职员工的素质,是一中人的教育情怀和境界。在我们的心里,学生是第一位的,教育质量是根本。学校里的所有人,是学校的建设者、学校的主人。
二、延展的视角,基于关系、情感、价值的角度。
家长具有多重的身份,既是围墙之内的学生家长,也是围墙之外的社会大众,更是同学们生活世界中最亲密的人。学校不仅仅是教职员工的学校,更是全体学生和家长的学校,学校的主人正是包含家长在内的“我们大家”,我们的家长学堂正式启动后,将是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将担负起为家长、与家长、请家长这三项任务:
1.为家长:家长学堂将担负起释疑解惑的责任,为家长搭建起沟通的信息桥梁,形成家校合力,来帮助每一个学生发展。
2.与家长:为了学生更好的进步和成长,学校和家长永远在一个阵线上。家长学堂不单单是“家长的课堂”,而是我们在一起,就共同关心的话题、发现的问题,一起讨论,共同研究,寻找最有效的方法,来支持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3.请家长:家长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大家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实践领域,学校期待家长们的参与和支持,适时邀请家长走进教室,邀请家长参与我们的校本课程,邀请家长和我们一起做好学校的一些管理工作。
仪式第三项:家长学堂第一讲。
三位专家开设线上微讲座,她们分别是: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林静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陈爱武教授,江苏省心理学科特级教师苏华。
林静博士对“家长学堂”成立的意义进行阐述。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家庭教育中最有力量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教育的优化要从父母心智的启蒙开始。做父母不再是天生的本能行为,而需要一生的成长与修炼,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家长学堂的建立,旨在启动家长的成长,让父母理解教育的规律,掌握适切的家庭教育方法,探索与新时代孩子的相处之道。家庭教育随时代而变,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生命力强健的一代新人。
陈爱武教授对《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进行了解读。《家庭教育促进法》首先明确了家庭教育的价值引导,指出立德树人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家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中,注重家庭教育的文化建设;其次,明确了家庭教育的原则和要求,指出家庭教育是双向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第三,明确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指出父母和其他监护人必须培养未成年人的家国情怀,实行生命教育,采取可行的家庭教育方式,相机而教,言传身教、平等交流,相互促进。
苏华老师对居家学习生活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同学们可以适当进行放松,把担忧转化为上好线上课的实际行动,用接纳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家长也要摆正心态,接纳现实,直面现实,承认现实。在亲子沟通方面,要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要避免说激怒对方的话;要掌握正确表达的方法,正面表述自己的“观察”、“情绪”和“希望”。亲子之间最容易在孩子的学习状态方面引发矛盾,这就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多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待问题。
“家长学堂”是家长们分享的园地,是沟通交流的平台,是学习提高的共同体。经过三年一中的学习生活,同学们身上一定会有一中的样子。
三年一中,和家长们携手同行,也特别期待一中的家长定会烙上一中的符号:科学的理性、平和的耐心、积极的建设。
相信南京一中“家长学堂”越办越好,共同造就一个更好的一中,为一中学子的成长创造更加理想、更高品质、更为舒展的氛围和成长环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