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周国旗下的讲话――礼仪与文明
吕建林
老师们,同学们,上午好: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处,震源深度24千米,强烈的地震及其引发的大规模海啸已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数十万人流离失所,让我们一起为死难者默哀一分钟。
(默哀毕)
在校园里,我们每时每刻都见证着每一位同学的一言一行。每天,当我看到同学们进入校门时主动下车推行,看到你们即便没有车辆经过也等到红灯转绿才过马路,我从心底里为我们一中的学生而感到自豪。但在上个周五,我听到校长谈起我们有的同学在洗手间里不注意卫生,给他人带来不便,听说有的同学把楼道内的墙体损坏,我心里深感难过与不安。因此,我想借今天晨会的机会跟大家谈一谈文明与礼仪。
说到文明,我们首先要了解文化,文化是指生命成长尤其是内在化育的过程,强调精神修养以及来自生命深处的那种追求自我实现的冲动,它是存在于人内心中的自觉意识。而文明是文化的显性表象,是“以文化人”的结果。通俗的讲,看一个人讲不讲文明,就能看出他有没有文化。
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说的是,不学礼仪的人,无法在社会中立身。什么是礼仪?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仅是见面问好这么简单,它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在现代社会里,文明礼仪表现为尊重、理解、宽容、团结、互助和友爱。它要求人们做到在风度、行为、语言方面庄重大方、文雅真诚、坦率开朗、谦和恭敬,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它还表现在人的行为习惯合乎社会规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凡事除了想到我们自己,还要念及别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文明礼仪,与其说是一套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态度。
作家冯骥才在美国华盛顿艺术博物馆前遇到一件事,一个穿大衣的男人猫着腰在地上捡废纸,风很大,纸漫天飞,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就放进垃圾桶,直到把地上的废纸都拾干净后,才拍拍手上的泥土,走了。这个人是谁,不知道。
芝加哥的音乐厅,休息室的一角是可以抽烟的,立式的落地烟灰缸里,全是银色的细砂,为的是不让烟灰掉进去显得难看,但是,偌大的烟缸里却不见一个烟蒂,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烟蒂都在细砂的下面,每个人都把烟蒂埋在细砂里,没有人不这么做。
我们的各个年级也都不缺这样的榜样,以高三为例,高三(9)班的孙彦�B同学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悉心照顾遭遇车祸的妈妈;高三(4)班的王珂同学看到老师由于长期伏案,导致颈椎疼痛,悄悄带来颈椎治疗仪放在老师办公桌上;高三(10)班的魏斯婷和高三(4)班的佘骞同学每次晚自习后总是独自留下来打扫教室,为班级默默奉献;高三各班每一次最后走的同学都能自觉将教室内的灯关闭再走;高三(3)班郭翔宇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被中科大录取,却依然勤奋如初,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甚至每一次默写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
前不久有专家预测,中国将在2025年左右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我看来,保证这一天顺利到来的,不仅是充足的石油和劳动力,还有公民的文明意识。
我国长期以礼仪之邦自称,但是素来讲究的礼仪文明却在有些人身上日渐淡化。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有时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礼仪教育没有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从告别不文明的生活小节上下功夫。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让文明礼仪不再是纯粹的理念,而是每个同学的自觉言行!让文明礼仪不再是外在强加的约束,而是自我内化的一种快乐!不要让文明只在纸上出现,要让它活跃在我们当中,让文明无所不在。
谢谢大家!
老师们,同学们,上午好: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处,震源深度24千米,强烈的地震及其引发的大规模海啸已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数十万人流离失所,让我们一起为死难者默哀一分钟。
(默哀毕)
在校园里,我们每时每刻都见证着每一位同学的一言一行。每天,当我看到同学们进入校门时主动下车推行,看到你们即便没有车辆经过也等到红灯转绿才过马路,我从心底里为我们一中的学生而感到自豪。但在上个周五,我听到校长谈起我们有的同学在洗手间里不注意卫生,给他人带来不便,听说有的同学把楼道内的墙体损坏,我心里深感难过与不安。因此,我想借今天晨会的机会跟大家谈一谈文明与礼仪。
说到文明,我们首先要了解文化,文化是指生命成长尤其是内在化育的过程,强调精神修养以及来自生命深处的那种追求自我实现的冲动,它是存在于人内心中的自觉意识。而文明是文化的显性表象,是“以文化人”的结果。通俗的讲,看一个人讲不讲文明,就能看出他有没有文化。
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说的是,不学礼仪的人,无法在社会中立身。什么是礼仪?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仅是见面问好这么简单,它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在现代社会里,文明礼仪表现为尊重、理解、宽容、团结、互助和友爱。它要求人们做到在风度、行为、语言方面庄重大方、文雅真诚、坦率开朗、谦和恭敬,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它还表现在人的行为习惯合乎社会规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凡事除了想到我们自己,还要念及别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文明礼仪,与其说是一套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态度。
作家冯骥才在美国华盛顿艺术博物馆前遇到一件事,一个穿大衣的男人猫着腰在地上捡废纸,风很大,纸漫天飞,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就放进垃圾桶,直到把地上的废纸都拾干净后,才拍拍手上的泥土,走了。这个人是谁,不知道。
芝加哥的音乐厅,休息室的一角是可以抽烟的,立式的落地烟灰缸里,全是银色的细砂,为的是不让烟灰掉进去显得难看,但是,偌大的烟缸里却不见一个烟蒂,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烟蒂都在细砂的下面,每个人都把烟蒂埋在细砂里,没有人不这么做。
我们的各个年级也都不缺这样的榜样,以高三为例,高三(9)班的孙彦�B同学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悉心照顾遭遇车祸的妈妈;高三(4)班的王珂同学看到老师由于长期伏案,导致颈椎疼痛,悄悄带来颈椎治疗仪放在老师办公桌上;高三(10)班的魏斯婷和高三(4)班的佘骞同学每次晚自习后总是独自留下来打扫教室,为班级默默奉献;高三各班每一次最后走的同学都能自觉将教室内的灯关闭再走;高三(3)班郭翔宇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被中科大录取,却依然勤奋如初,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甚至每一次默写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
前不久有专家预测,中国将在2025年左右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我看来,保证这一天顺利到来的,不仅是充足的石油和劳动力,还有公民的文明意识。
我国长期以礼仪之邦自称,但是素来讲究的礼仪文明却在有些人身上日渐淡化。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有时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礼仪教育没有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从告别不文明的生活小节上下功夫。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让文明礼仪不再是纯粹的理念,而是每个同学的自觉言行!让文明礼仪不再是外在强加的约束,而是自我内化的一种快乐!不要让文明只在纸上出现,要让它活跃在我们当中,让文明无所不在。
谢谢大家!
THE END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