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的力量
同学们:不知你们有没有思考过:你们为什么要来上学?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是:为考好高中、上好大学、为找好工作、为成功、为幸福等等,上了好大学一定能成功吗,人生一定能幸福吗?不上学就一定不能成功吗?
2009年5月,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了对1977年至2008年全国各省市1300名文理高考状元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国顶尖人才,尚未发现高考状元的影子”;调查结论是“最成功的人,一般在中学阶段成绩在班上排名第十左右”。这就是著名的“第十名现象”或称为“中等生现象”。原因何在? 因为考试所关注的主要是智力因素,而成功所需要的一些关键素质却在考试中没有涉及。考试缺失的关键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品格。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忽视了对关爱、宽容、平等等品格的培养,往往会以为自己样样都应该出类拔萃,当危难突然降临时,便不知所措,因为成长的经历没有教给他应付危难的能力。
2000年3月16日,《青年参考》刊登了美国作家Thomas Stanley对1500名美国大富豪的调查报告,这些富豪在学生时代的平均成绩没有好到足以考上顶尖大学,而进入大学后,学业也不出类拔萃,一半以上的大富豪都说,他们并非才智过人,也没有聪明到轻而易举就出人头地的地步。他们认为成功的关键是为人诚实、工作勤奋、洁身自爱、平易近人、有贤内助支持。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小学五年级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因“很不情愿地成为一个靠劳力吃饭的人”,20岁时当兵并开始写作,从此,作家梦在这个年轻人的内心熊熊燃起。
莫言在获奖感言中,讲到他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他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他母亲一个耳光。他母亲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他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他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莫言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莫言相逢,莫言冲上去想找他报仇,莫言的母亲拉住了他,平静地对他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莫言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他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莫言就去了学校。当他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他,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们不能不承认,许多有成就的人,其实并未接受完整系统的学校教育,而是有些残酷地被早早推入社会,在那里,他们习得了一些重要的品质,比如宽容、诚实、勤奋、敢于冒险、积极进取、原创力和抗挫力等等。这些品质,才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与之相比,系统知识的获得、学业成绩的高低反而不是过于重要的问题。一个心怀梦想、积极进取的人,他总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他所必需的知识。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我们把知识的习得作为唯一任务,而忽视了这些关键品质的培养,是不是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呢?
分数易得,而品格不易得。在历史上培养了19位英国首相和36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的伊顿公学,它的现任校长托尼•里特这样说:“我们学校的学术水平在英国不是第一。这一点,我很高兴,这表明我们不是一心钻研学术而不顾自己其他方面的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人格健全的人才,其次才是他们的学术能力。”
真正负责任的学校,首要的培养目标不是得到分数,而是得到人——拥有关键品质的、人格健全的、活力四射的人。得到人的过程就是培养人的品格力量的过程,这为同学们开辟了一条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使你们将来的生活不仅幸福,而且充实并富有意义。
不管世事变幻、沧海桑田,教育的基本价值亘古不变,它关乎顽强、勇敢、智慧、诚实、公正、善良、感恩、坚忍不拔、自我控制、勤奋、正直、合作、谦逊……等等,一句谚语说得好:为了使生活美好,“一盎司品格等于一磅聪明才智”。 同学们,当你从一中毕业的时候,你手里的录取通知单只是一张单薄的纸片,而你在一中所获得那些无法看到的品格,才决定你将走出什么样的道路、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