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清明
同学们:
上午好!
本周我们将迎来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节传承至今已有超过2500年的历史。关于它的起源说法很多,其中一个著名的传说是人们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名士介子推而设立的,介子推在晋公子重耳落难时割股奉君,当重耳成了晋文公后却辞官不言禄,携母隐居绵山,晋文公求人心切,放火烧山,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愿出山。人们为纪念他的忠义,这一天家家户户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因此称为“寒食节”。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介子推,但介子推的忠心耿耿和淡泊名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文公的自悔与感恩不及的无奈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人们心里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于是崇尚高洁、懂得自尊自责、悔过感恩的道德追求就成了这一节日的深层内涵。以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说成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还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作为节气,清明节反映了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农耕文明。清明的到来意味着天气慢慢变暖,大地积聚着苏醒的能量,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草木吐绿,气清景明,人们外出踏青,感受着春天的盎然生机,体会着大自然的美好。北宋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正是向人们展示了清明时节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以及繁华城市中人们的忙碌。
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氛围。在一众喜庆热闹的传统节日中,它又以直面生死,寄寓追思为主题,多了几分悠远肃穆的色彩。最近一段时间,每一家人都会在长辈的带领下,举家祭扫祖先的陵墓,目的是传承每一家生生不息的家风和美德。唐代诗人韩愈的诗句“犹有国人怀旧德,一腔热血祭先人”,就是这一传统的真实写照。清明节凝结了中华民族祭祖敬先的文化传统,这一传统,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在这个内涵丰富的节日里,我们追思已故亲友,扫墓祭祖,学会在生的世界感谢我们的父母以及所有爱我们的人;我们缅怀革命先烈,面对丰碑,重温过去,感恩当下的生活。在这样的时节,我们追忆那些逝去的历史,也唤起那些其实一直都活在当下的真理。
今天,我们面对清明节,应该心怀感激。因为有这样的节日,让含蓄的我们得以体悟:什么是“向死而生”的深刻内涵,什么是生命的价值所在;因为有这样的节日,让躁动的我们得以驻足:是否只顾在现代社会中埋头行走而忘却了先人之恩、先贤之训、先烈之绩?因为有这样的节日,让彷徨的我们得以沉思:自己这一路走来是否怠慢了生命,忽略了生态,迷惘了生活?
清明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情感,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同学们,让我们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了解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这才是对先辈们的最高礼赞,才是对生命的礼赞。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