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唱中提升素质 在合唱中展现风采
2004年曾有一部法国影片风靡全球---“Les Choristes”(合唱队员),英文名叫“The Chorus”(合唱团)。片中讲述了一位音乐家用合唱的方式感化顽劣学生的故事。这部电影的中文名“放牛班的春天”则一语道破“合唱”的神奇魅力。因为“放牛班”,在台湾俚语中专指垃圾班、差班。电影中的学校有一个绰号叫Fond de L'Étang (Bottom of the Pond)“水池底部”,那儿集中的都是问题少年。而使得“放牛班”迎来春天的正是Clement老师教授的“合唱”。这让人联想到一系列类似的影视作品,如Nun Attack“修女也疯狂”、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Glee“欢乐合唱团”甚至韩剧Harmony“和声”等等。它们无一不是展现“合唱”如何让特定的人群从散漫、无礼转变为文明、自律。除了影视作品外,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都将学校的合唱活动当作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团队精神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难怪“合唱”被冠以“任何教育工作都不可替代的重要形式”。
现在国际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国家的体育运动水平可以展现出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民族意志和精神面貌,而一个国家的合唱艺术水平展现的是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
为什么把合唱艺术提高到“展示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这样的高度呢?
首先因为合唱艺术是教人学会尊重规律、遵守法则,教人学会如何做人的艺术。
有别于绘画、雕塑等只强调呈现结果的“构成艺术”,“合唱”属于在时间的流动过程中完成艺术形象塑造的“时间艺术”。这意味着在演唱的过程中,不可以停下来修改,不可以推倒重来,必须一气呵成。所以参与者需要在演出前认真排练,在演唱的过程中,必须全身心的投入,以高度的责任心,以团结合作的精神,以遵循音乐固有的规律和标准的态度,以恰当的情感抒发,来共同创造出和谐之美的艺术形象。在合唱里面没有“我”,而只有“我们”。每位合唱者首先要有自控能力,因为这样才能做到尊重作品、尊重他人、团结他人。所以合唱艺术教会人自控、尊重、合作、共享,它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品格,教会我们做人,让我们形成一种凝聚力,一种团队合作意识。
其次,我们说“合唱”展示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是因为通过“合唱”表演,可以了解和展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本次合唱节所规定的三个年级的必唱曲目分别是《南京一中校歌》《共青团员之歌》和《毕业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把握这三首作品中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在此向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
高一的必唱曲目是南京一中校歌。校歌是一所学校历史和文化传承的载体,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和特色。《南京一中校歌》,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由李清悚作词,周玲荪作曲。周玲荪先生曾经李叔同先生推荐,任东南大学的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艺术系主任,1929年起担任南京市立一中的美术、音乐老师。李清悚先生更是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和陈鹤琴先生的学生,1927年担任南京一中校长。他曾提出“吾人最大理想以‘做生活’三字概之”,倡导学生以“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作为“修己”的人格标准。
校歌分为三节。第一节交代了学校的地理位置,抒发了地处历史名城的的自豪之情。“大哉古都秀毓淮钟,巍巍我校石城之中。”------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气势无比恢宏,山川、人文的灵秀,全都孕育在秦淮与钟山之间。我们历史悠久的学校就巍然屹立在这“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的南京城中。
第二节则重点突出了学校的育人目标和教育理念,描绘了校园师生应有的风貌。“乐群敬业,朝气葱茏,涵三德兮智仁与勇。做生活兮洩洩融融。”------怀着对美好人生无限憧憬的一批批学子在此济济一堂,专心于学习,友好地相处,奋发向上,朝气蓬勃。师生们一起切磋、琢磨,教学相长,尽心于涵养智仁勇“三达德”,致力于“做生活”,行知合一,那么的和谐融洽,快乐舒畅。
第三节抒发了对学校未来发展及其社会影响力的美好愿望。“啊,愿春风广被兮天下为公。”-------衷心希望学校发扬民族精神传统,传播人类进步文化,像春风化雨滋润幼苗万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去践行天下为公,实现民族振兴的梦想!
整首歌大气磅礴,激越昂扬,易于咏唱,已成为一届又一届一中学子影响深远的精神食粮。希望高一年级在演唱中很好的展示出一中人的风采。
高二年级的曲目是伽里契作词、谢多伊作曲的《共青团员之歌》。歌曲创作于卫国战争胜利后的1947年,是话剧《路途的起点》插曲,也是中国人民最熟悉的前苏联经典歌曲之一。歌中唱道“再见了亲爱的故乡,胜利的星会照耀我们,再见吧,妈妈! 别难过,莫悲伤, 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表达出共青团员们奔赴战场前对母亲和家乡的热爱,以及对夺取胜利的信心。希望高二的同学在演唱中充分表现出那份雄壮有力、热情奔放和乐观自豪, 形成一种昂首挺胸、阔步前进的气势。
高三年级的必唱曲目是20世纪30年代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这首歌是电影《桃李劫》插曲。该片描写的“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歌曲是影片中一群青年毕业前欢聚一堂时唱的,影片结束时又再次响起,起到提示影片主旨,号召有为青年走上救亡战场的作用。歌曲表达了青年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其影响力经久不衰。如今,我们高三学生将再次唱响毕业歌,希望表达他们准备拿出力量和勇气去迎接人生第一次重大挑战,去担负传承炎黄子孙“民族复兴,开拓进取”的强国责任。
同学们,本次合唱节的主题是“激扬青春,筑梦一中”。让我们在齐声歌唱中完善自我、提升素质,弘扬正能量,彰显新风彩,让心智得到启迪、让心灵得到净化,让压力得到排解,从而使我们的精神更加饱满,学习更富有实效。 谢谢大家!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