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节感悟(三)
读书,思考,探寻
---- 《看见》读后感
高一(5)班 皇甫高翔
我想以柴静的书《看见》开始我今天的话题。她说:“人其实是背对着死亡,一天天倒退地活着。人都有一死,但内心需要一种东西活着,而用文字记录,就是唤醒这种内心的过程。”
在书中,它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他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当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在生活中,那些真正触碰过我们心灵深处的人与事,是非对错,事件真假,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思考和历练。每个人都应该思考,思考自己与社会以及之间的社会关系。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的忽略,被无知和偏见蒙蔽,被概念和模式化,这些思维,被无意识的掩埋。真相来自探寻,来自我们自身对世界的认识。而这个过程中,平衡是我们的道德责任。药家鑫的故事那时传遍了大街小巷,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件事。柴静是从药家鑫父亲的角度来阐述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父亲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手法必然是暴力,当父亲对受欺负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时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个暴力才能解决问题的社会。作为家长看着孩子长大,却没有机会或者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失败的教育才会酿成如此的悲剧。书中抛开了媒体对药家鑫杀人影响的大肆渲染,而去关注事件的本身,这也是柴静这本书一直想传达的理念。
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我们又是否能像柴静一样去关注真相,面对社会又是否能多一份理智。像书中讲到的许多新闻事件,如华南虎事件,虐猫事件等,当时的人们在看到新闻报道后热议纷纷,网友的批判声也压过新闻本身,然而看过这本书后,有人会后悔曾经的妄下论断,也有人会因为伤口被刺痛而开始谩骂。而我学到的是在许多事情发生后,不必急于下结论,发表意见,很多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换一个角度或许你会发现缺口。对真相的拷问与挖掘,理智对待我们所见的不公,也许是我们该学会的一种能力。
《看见》这本书是柴静十年的心路历程,我自认阅历尚浅,她所抵达的高度是我不能触及的,但也正因为这样,读书的意义就显的更深远,通过读书经历他们的心路,在自己的领悟中成长,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