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国旗下讲话--郭东辉老师
发扬光大爱国主义传统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勤奋学习
郭东辉
今年,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和世界法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就在前几天,国家举行了隆重而气势宏大的阅兵,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
在这个伟大而庄严的日子里,我们南京一中人有理由自豪,为我们的前辈、师长、学长们,他们和祖国共命运,和时代同呼吸,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那时南京一中的师生们,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抗战中。有的投笔从戎,他们之中有缅甸远征军战士,后来成为南京一中副校长的曹竹军,有血洒长空,勇赴国难的空军烈士黄保珊;有的横眉冷对日寇汉奸的威胁利诱,绝食而死,以身许国;有的历经千辛万苦,流亡到后方,为报效祖国勤奋学习,学子中诞生了一大批国宝级的科学家与学者。
黄保珊校友一中毕业后考入中央航空学校,历任中央航空学校飞行教官、分队长等职。1937年8月16日,黄保珊校友驾机在嘉兴上空迎击日机,终因我机性能远不如敌机而壮烈殉国,时年二十六岁。烈士生前曾对妻子留下遗言:“我是国家的人,不属于任何人的,有一天殉职,你要坚强地活下去,愉快地抚养着儿子,你更要英勇地做些抗战的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是南京一中历史上一段特殊的时期,“国破山河在”,1937年11月23日,学校奉命解散,数百名南京一中的许多学生和教师被迫离开美丽的家乡故土,颠沛流离,先是到湖北,随着战局的变化最后辗转到重庆。民国教育部接受李清悚校长创设临时中学的请求,先是在汉口,合并苏、浙、皖流亡师生组建了四川临时中学。1938年,迁至重庆成立国立四川中学,1939年改名为国立二中。国立二中被称为中学里的西南联大。原扬州中学校长周厚枢先生、原南京一中教师孙为霆先生、原徐州中学校长严立杨先生先后担任校长。
我们都知道李清悚谱写的南京一中校歌吧?不要忘记,我们南京一中还有一首特殊的抗战校歌,作者也是老校长李清悚先生。这就国立二中的校歌:
离别了五千里外的家乡,超越千山万水,来到这民族复兴根据地的四川,弦歌起舞在嘉陵江上。
忍着吧,过去的创伤,燃烧起热血挺着胸膛,讲科学,勤生产,练刀枪,把握时代的尖端,发挥潜在的力量。
我们只有一条心,结成铁的长城,紧紧地追随我革命的领袖,前进,前进!粉碎了敌人的阵线和梦想,辉耀其我中华民族的万丈光芒!
国立二中作为抗战时期的全国名校,办学理念先进,学生们坚信中国不会亡,在连天烽火中坚持刻苦学习以为将来报效祖国。
因此国立二中有着杰出的办学成绩。据档案记载,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共有187人, 152人考入各类大学,其中报送者29人,通过统一招生考试录取者123人,其中有西南联大9人,中央大学14人,重庆大学14人,武汉大学12人,浙江大学9人,等等,基本都是当时的名校。而从校友来看,在8年的办学史中,仅院士就有14位。
南京沦陷后,部分师生未能离开。可校园被日本侵略军强占。留在南京的部分教职员在大香炉创立私立成美中学,抗日爱国运动领导人,中共地下党员朱启銮长期担任学校训育主任。教师们身处逆境,心向祖国,在课堂上千方百计进行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教育,广大学子珍惜求学机会,热望抗战胜利。著名水电工程师陶家维、经济学家叶万安及医学专家杨家齐等,都是那时的优秀学子。
1945年,随着抗战胜利,南京一中也逐步复校。但师生们的爱国热诚没有因此减退,对抗战的反思依然在深入。黄保珊校友之所以当年在抗战中牺牲,就是因为落后,飞机性能与日本差距甚大。这个教训深深刺痛了一中学子的心!
新中国建立后,这种爱国热诚进一步升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国家强盛而献身成为广大同学的追求。仅举一例,今年春天的四月十一日,南京一中校园里聚集了八十多位年过八十的老人,他们是南京一中55届校友,从全国各地乃至国外来到一中校园。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当年这届学生一共六个班级,约二百三十多位学生,竟然有三十多位报考并被录取在航空专业高校,大多数后来都成长为技术中坚,其中有两位成为航空尖端人才,担任过过人造卫星的副总工程师和卫星总装组长。
这就是历史上的南京一中人,热爱祖国,不畏强敌,自强不息,乐于奉献,他们无愧于作为我们的前辈!中华要崛起,期待后来人!让我们牢记这段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发扬光大前辈的爱国主义和奋发进取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勇攀高峰吧!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