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周国旗下讲话--沈皖秀老师
提升科学素养责无旁贷
南京一中教科室 沈皖秀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昨天不知大家是否关注到这样一条新闻:长征6号首射成功,一箭20星创下航天新纪录。何谓一箭20星?为何创下航天新纪录?每天都有这样一些最新的科技咨询,你关注了吗?你了解吗?
上学期学校在当时的高一、高二(现在的高二、高三)1100多名学生中进行了科学素养的问卷调查,包括有12道判断题和38道选择题。判断题着重关注学生科学知识了解的情况,选择题则是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进行了解。判断题有“电子必原子小”;“光速比声速快”;“人类呼吸作用的氧气主要来源于植物”;“父亲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性别”等等。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一些在教材中出现过的知识,正确率较高。但课外拓展的知识,如有关经济、医学、前沿学科、最新科技动态方面的知识答对率较低。选择题部分不仅考查科学知识素养,还通过一些高中科学实验、探究方法、态度的情景,看出在面对新事物、科学探究时的不同态度。如听到别人发言与自己想法不同时,你会不会提出自己的想法?进行小组实验时,你会分工合作、争着自己一个人还是看着其他同学做?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对科学问题、现象好奇心不足,对自然现象不愿意追根求源,因而对自然现象不能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据了解这一结果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的一种普遍现象,这需要我们对高中生的科学素养发展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何为科学素养?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
我国第8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为3.27%。这个数字虽然较过去有了提高,但仍大大落后于日本、美国和欧盟等一些国家,大约是他们20世纪80、90年代初的水平。过去的11年,只增长了两个百分点,这一数字与2049年的100%的目标仍有太大距离。
8月12日天津塘沽港大爆炸,让国人痛心不已。如果建筑规划人员、物流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甚至消防人员等等都能更多一些对易燃易爆化学品的科学认知,也许我们就可以避免灾难的发生或至少可以减少伤亡和损失。但这一切有赖于需要更多具有科学素养的管理和从业人员。
从9月3日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我们更加清醒的看到了国内外的形势及我国对科学素养的要求,当下科学素养的培养任重而道远,理应为此有所为,有所不为,开展普通高中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教育的探索研究显得十分有意义。
基于此,我们学校申报了《普通高中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研究》课题,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南京市第一中学这一课题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序列在此次国家一般课题申报中只有南京一中和北京十一中两所学校榜上有名。这一课题的研究将用三年时间,因此目前在校的诸位同学也是我们课题的研究的参与者、受益者。
关注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教育,对教师来说,突破原有的教育框架,从点的关注到过程的关注,教师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参与正在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纲要和学历案的研究,更新教学理念,关注科学素养教育并使之落实到学生发展的全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改变学习方式,拓宽学习渠道,如美国的可汗学院通过在线图书馆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学会多方式、多渠道学习。学校以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教学为突破口,打造完善具有一中特色的富含科学素养的崇文课程,从校本课程开发,到社团活动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及一些活动性课程实施,充分利用地理、生物课程基地、数学数字化教室等资源,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学素养的学习与体验活动,学会一种科学思维的方法、一种问题解决的能力,从中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今天学校为大家请来了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化学系石高全教授,为大家开设《人与自然的对话》的科普讲座,从奇妙的自然现象,到通过大家耳熟能详的生动事例,让我们一起跟随石教授进入神奇的科学世界,领略科学的魅力。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提升我们的科学素养,我们南京一中师生人人有责,责无旁贷!
谢谢大家!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