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周国旗下讲话--郭东辉老师
中秋月、中秋情、中国心
一年一度中秋佳节即将来临,这是一个美丽的节日。一年365日,除了阴雨天,浩瀚的夜空都少不了月亮,但是,最美最圆最亮的月亮在中秋,看花当逢春,观月在中秋,春花秋月成为时间、年岁和美好生活的代名词,从此时间不再抽象、不再苍白。我们期待着今年会有最美的中秋月。首先须晴朗的天空,不能乌云密布;其次,晴朗不意味着空白,月亮不应当孤独,它得有云彩陪伴,否则有缺憾,正如一首歌发出疑问“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花絮般、飘带似的云彩会给月亮增添风韵,使之更为迷人。这是大自然和谐的美!
月亮是天空中最美的天体之一,爱美的中国人对月亮自然情有独钟,对月亮有着特别的“情感过敏”。它引发文人墨客无限遐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月亮里有多情的嫦娥,因此月亮又成了爱情的象征,稍有点文化情趣的人都会向往花前月下的浪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咏月的诗成千上万,春江花月夜恐怕当夺头筹!在今天的流行歌曲中,人们更是热烈直白的唱出“月亮代表我的心”。在赏月的人们中,游子是最令人同情的,明月让他们的思乡之情浓烈如醉酒,“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节是一个多情的节日,它融入了亲情、友情、爱情、乡情、恩情和感恩之情!
月亮还寄托着人们对成功的渴望,大约自汉朝开始,人们就把朝廷察举中选拔的人才称为“折桂”。而中秋正是桂花开放的时节,天下最大、最高、最美桂花树就在月亮里,所以,中秋读书人有拜月的习俗,祈求明月垂爱,让自己早日高中,登科夺冠。
有什么样的民族,就有什么样的节日,节日的庆典与习俗往往是一个民族思想、情感、特点的形象写照。节日体现文化,节日是在历史中形成和丰富起来的。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综上所述,可见中秋节是一个雅俗共赏的节日。
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当自唐朝。《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把听到的美妙乐曲曲谱记载下来,这就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的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今天,在中国,中秋节不限于汉族,实际上已经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在亚洲,大多数国家长期受到中华文明的侵润、滋养,中国的许多节日也为它们所接纳,如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之外,最重中秋节的国家恐怕要数韩国,他们中秋的国家法定假期是整整三天!
在中国,中秋节的习俗极为丰富多彩,一些少数民族更有其独特的庆典活动,如蒙古人的“追月”(骑马追月长跑,直至月亮落山)、广西侗族的“行月”(邻近的山寨芦笙歌舞队比赛歌舞)和云南阿细族的“跳月”(歌舞晚会,以跳舞为主)。吃月饼是共同的习俗,月饼又称“月宫饼”、“团圆饼”、“丰收饼”,寄托了人们多方面的美好祈求与愿望。
从中国人的中秋节习俗,反映出中国人热爱生活,重情厚谊,家庭责任心强,富于进取精神,追求高雅的情趣等等。既浪漫,又实在,潇洒而不失踏实。
节庆有传承性,也有变异性,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节庆习俗中的真善美,摒弃其中的不良因素(如烧纸钱浪费财物,污染环境)乃至假丑恶(低俗、庸俗等),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健康!更有品味!
节日是历史的累积,是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精神的熏陶。过一个美好的节日,是一次快乐的享受,也是一场文化的洗礼!
中秋节,让我们共赏中秋月;中秋节,让我们感受中国情;中秋节,激动我们的中国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