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相遇——记南京一中崇文文学社采风甘熙故居
近日,一中崇文文学社一行21人参观了甘熙故居。甘熙故居位于南京城南升州路与中山南路交界的地段,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在指导老师张玉娟的解说下,我们知晓了甘熙宅第的历史渊源。甘熙宅第系南京著名文人、藏书家——甘熙的故居。甘熙(1797——1852),字实庵。祖籍安徽歙县,流寓来宁,出身于江南望族。相传战国时秦丞相甘茂、三国时期折冲将军甘宁、晋时于湖敬侯甘卓系其先祖。 甘熙宅第高墙深院,房舍鳞次栉比,规制庞大,虽居于闹市之中,但她幽深静谧,逃离城市的喧嚣,亲历了中国近现代几乎所有战乱和硝烟,目睹了人世间无数次的悲欢离合,如今依旧静静地矗立在这里,安详地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缓缓地摇着蒲扇,讲述过去的故事。我们文学社的成员不禁对她肃然起敬。
甘熙故居从古到今有三大贡献。首先,这九十九间半大规模的清代私人住宅,具有很高的古典建筑艺术价值。其次,津逮楼藏有大量珍贵古籍,甘贡三于解放后悉数连同《白下琐言》、《建康实录》仿宋木刻版数百块无偿捐赠南京图书馆,这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再然后则是为宏扬京昆艺术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甘贡三自幼爱好戏曲,对道教音乐有深刻研究,对民乐精于笙、箫、笛、三弦、琵琶等的演奏,并精研昆曲,1935年曾于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寄子》、《扫松》等数折。1957年曾应江苏广播电台邀请录制笛子曲牌十首。正是这位老艺术家培养了第二代的京昆人才,并惠及第三代,继续京昆事业。
当然,作为一个既有历史又有情怀的文学社,社员们也积极地制作了一些文字配图,如此这般,我们似乎与海子,与张可久,与北岛同在。这次采风活动,加深了我们对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理解,我们会将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明传承与发扬,将这座历史名城的人文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一中社团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