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高二年级研学系列报道(一)
四个小时的漫长旅途,六百华里的地理距离,丝毫不能阻挡同学们激动的心情。站在中国第一流高校----上海复旦大学的校门口,大家的心中感慨万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给了同学们莫大的启迪。
学生在毛泽东像前听研学导师介绍复旦大学 |
学生了解复旦校训 |
高二12班同学在复旦老校门前合影 |
老校门的“敬业乐群”匾额与一中校歌歌词如出一辙 |
在校园“小白宫”的草坪上,有一个“无限雕像”,这个由复旦大学78届数学系校友捐赠的校园雕像,既是无穷大又是莫比乌斯环,上面还有各式数学符号,代表了数学特质,铜色的皮肤闪烁着时间的光芒。透过它,同学们仿佛看到了复旦历史沉淀的百年学风和复旦人对严谨治学的无限追求。
学生在参观7818“无穷大”雕像 |
学生在“小白宫”数学楼前参观 |
学生在“小白宫”前草坪集体采访复旦硕士毕业生 |
在恒隆物理楼的电子信息教学实验中心,同学们见到了南京一中2001届校友,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留校博士,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徐峰老师。他带领大家参观了本科生实验室,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并展示了自己所在课题组研发的,荣获“第47届日内瓦发明展览会”金奖的“骨超声诊疗仪”视频、以及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无人机运用视频和医学超声设备运用的视频。同学们透过视频,了解了复旦大学顶尖学科的发展状况,对世界第一流学科第一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当同学们得知徐峰学长的繁忙程度不亚于当下高三的学生时,一丝敬意油然而生。
校友徐峰老师在向师生们介绍复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专注听学长介绍的同学们 |
简陋而传统的实验仪器是培养学生扎实基本功奠定复旦领先地位的基石 |
同学们参观物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 |
复旦大学恒隆物理楼电工实验室及认知创新实验室的各种设备 |
同学们向徐峰学长求签名 |
芮玉贵副校长、行知基地刘明祥主任率高二10班与徐峰校友合影 |
复旦大学校史馆内名人荟萃,文物众多,揭示着这所大学百年传统和底蕴的由来:复旦公学的缔造者马相伯、奠定复旦文理法商四科的李登辉、《共产党宣言》的首位译者陈望道、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创始人颜福庆、让复旦由地方性大学成为国家重点大学的苏步青和引导复旦走出国门的谢希德的故事深深吸引着同学们;而中国最“老”的毕业文凭,孙中山题字的“天下为公”条幅,还有复旦大学研发的众多“第一”等等无数反映复旦百年沧桑历史和发展成就的实物,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校史馆的校长墙 |
复旦最早的毕业文凭 |
孙中山的题字“天下为公” |
学生们在认真观看校史文物 |
最吸引理科班学生的复旦物理系早期研制的各种灯管 |
在以日月光华而命名的光华楼前,同学们与研学导师密切交流,大家第一次知道了复旦“自由而无用”的传统背后是复旦人对学术的不懈追求。人们不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心系家国,关心天下事的人。
高二5班在光华楼前合影 |
在光华楼前草坪探讨“自由而无用”的含义 |
复旦大学校园内还有很多美景值得我们驻足,比如“燕园”、“相辉堂”、“逸夫科技楼”、“曦园”等。
学生在“燕园”复旦奠基石前拍照 |
学生拍摄的复旦奠基石 |
学生拍摄的世纪钟 |
学生拍摄的花圃 |
学生拍摄的日晷 |
学生拍摄的老校门上的校徽 |
学生拍摄的校门 |
学生拍摄的相辉堂 |
学生拍摄的光华楼 |
学生拍摄的任重书院 |
学生拍摄的无人机停机坪 |
学生拍摄的逸夫楼 |
学生拍摄的立人生物楼 |
学生拍摄的校史馆 |
同学们还利用吃中饭的时间,见缝插针地对复旦的师生进行采访,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这所著名的高校。
学生在复旦大学食堂体验大学的午餐 |
高二3班学生在班主任指导下开展研学讨论 |
利用就餐时间随机采访的同学们(1) |
利用就餐时间随机采访的同学们(2) |
利用就餐时间随机采访的同学们(3) |
通过复旦校园的参观和走访活动,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一流大学的人文底蕴、历史风貌和学术魅力,也收集了大学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对自己的未来人生的规划更为明确和坚定了。正可谓“笃志者,有志而笃之”!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