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感悟 历练成长---“探秘申城 助力明天”研学旅行汇报会
6月19日,在年级初选的基础上,南京一中高二年级在报告厅隆重举行了题为《探秘申城 助力明天》的研学旅行汇报会。来自高二4班、6班、1班、11班和12班的共5个研学小组代表进行了研学课题汇报,陈庆冬、徐若寒、王馨懿、孙浩城等4位同学与大家分享了他们的研学随笔。著名教育专家、资深记者戚若予先生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邱建新教授点评了同学们的课题汇报和研学随笔。尤小平校长、张苏皖书记、芮玉贵副校长、武小冬副书记和南京浦口行知基地刘明祥主任等亲自任评委,为研学小组的汇报打分。参加观摩会的还有各班家委代表。最终高二1班课题 《孔雀东南飞》获得一等奖第一名,高二11班《强国路上 你我同行》和高二6班的《以创新之翼 展望未来》并列获得一等奖第二名,高二12班的《只有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才能飞翔》获得第四名,高二4班的《高端制造业企业应有的企业文化与精神风貌》荣获第5名。
主持人:陶志叶、张明明(从左至右)
校领导、专家、老师和研学汇报学生合影 |
高二4班刘海钰代表班级研学小组做课题汇报 |
高二6班陈天悦代表研学小组做课题汇报 |
高二10班王馨懿在分享自己的研学随笔 |
高二8班陈庆冬在分享研学随笔 |
高二12班孙浩城在分享研学随笔 |
高二1班周翀璇代表班级研学小组做课题汇报 |
高二11班单天泽、吴骁楠代表研学小组做汇报 |
高二12班范伟、施博文代表研学小组做汇报 |
尤校长、张书记、芮副校长、行知基地刘主任和专家们在认真聆听学生汇报 |
戚若予先生就学生的研学报告做点评 |
邱建新教授在点评学生的研学随笔 |
芮玉贵副校长宣布研学报告评比结果 |
课题汇报:《孔雀东南飞 ----探究魔都魔力之源》---高二1班
课题汇报:《强国路上 你我同行》---高二11班
戚若予先生就学生的研学报告做点评
附:研学随笔摘录
第一篇
不负少年游
----高二2班徐若寒
提起上海,最先想到的是繁华的外滩、月下的黄浦江。这个城市仿佛总带着光怪陆离的味道,是晕染在霓虹灯下的。在复旦,我看到的却是她沉静的侧颜。
光华楼下的草坪上,青年学子三三两两地交流着。道路上有踩着滑板的校园达人,宣传栏上贴着十佳歌手的照片。运气好说不定还能看到信息工程学院的无人机。这一切都让我想起一句话:让自由之风飞扬。它是斯坦福大学的校训。作为百年老校,复旦的办学理念与国外顶级学府相似。给我们作解说的学姐提到,在复旦,导师不会强求你接受他的观点。只要你愿意学,优秀的老师就会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这是很幸福的事。陈寅恪也说过: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解放自己的头脑,挖掘自己的潜能。我期待着。
越强大、越自由。这份自由背后,是有底气的。我是否拥有这样的底气?我应该怎样努力才能积淀这样的底气……
学姐很随和,乐于交流。
“高考啊!全省八、九十名的样子吧(黑龙江)。”
“我从小就想考北大啦、清华啊,后来高三时候我妈劝我,复、交也挺好。”
“我那分数也能上北大,就是可能不是最好的系吧。不过我觉得在复旦学医也不错。”
在这里,你会遇到很多的大佬。但作为萌新,只要不达目的不放弃,总会被优秀的人同化。
反观自己,或许我确实缺少一种定力、一种甘做冷板凳的精神。人总有些自命不凡的心理,沾沾自喜于眼前。我需要一种长远的信念。
茫茫人海中,你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凭什么是你?
你必须足够虔诚、无畏、勤奋,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我不确定我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但我不希望用今日的怠惰亲手折断明天的翅膀,因得过且过的自我安慰走向难以摆脱的困局,在失落的泥潭中颓唐。
只有尽最大的努力,才能使自己放心。
我不能左右结果,但我必须问心无愧。
我渴望一个自由的窗口,很久了......
在上海,可以遇到许多追梦的人。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有上升空间。这已经算是公平的承诺了。
在这里,咱们各凭本事。
来到一中,不甘过、迷茫过、自满过、失意过,不能自拔。遇到啼笑皆非的人和事,无奈且遗憾,不愿释怀。然而回首刚进校的踌躇满志,我是否还能保持初心?我只能老老实实地、入心入神地,在每一天,为未来添砖加瓦。
我不希望我的人生毁于一事无成,我不能坐视理想中的自己离现实远去。
须知少日拿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第二篇
研学随笔
---高二8班陈庆冬
研学是什么?我想全年级五百多学子,经过这一次一中史上重大的第一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了。
“我想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起,一道建设自己的祖国,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辛福生活”。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一直铭刻着这句钱老先生一生为之奉行的话语。这说的不只是一位爱国先驱的心声,这更应当是每个华夏儿女,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岁月里,都应谨记的。
研学三天,一路走来。从上交大到复旦的名校熏陶,从五百强可口可乐公司的全自动化生产到大国重器江南造船厂的给人以心灵震撼,抑或是东方绿洲军训基地的艰苦奋斗精神,我想着一切的一切都会成为我日后的精神宝藏。
研学不是像别人那样上海外滩的游玩,其真正的意义在于那每日博览之后的晚间,几人一个小组搬着板凳坐在远离市区几十公里的郊外,那一次次深入有价值的讨论。或许也只有都市外的远郊,才能让我们不在万丈高楼之中忘了自己是谁,也只有那里可以仰望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星空,而不是被高楼遮蔽的幻象。
所以研学到底是什么?又研究了什么了呢?其实研学并不是研究什么科学性的课题,不是那种夸夸其谈地探讨什么是学习,学习的意义又在何处。我想研学就我个人而言,更应当是一种自我探寻,让我们知道我们是谁,我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我,一直都是一位很中等的人,各个方面不好不坏,于是我也心安理得地做起了混子。可是当我漫步在交大复旦的校园里时,我不得不承认我一直以来那脆弱不堪骄傲自尊彻底被击碎了。当我看着那我这辈子再难以见到的仪器时,我有了一个我一直以来想都不敢想的幻想——那就是留下。
什么是无耻?鲁迅先生说是那些不付出却想着丰厚回报的人。我想我很无耻。但是一个人没有理想是可怕的,不是因为没有理想,他的生活就必定缺少某种精彩,而是因为没有理想,人不就如同行尸走肉,只看得见眼前,却永远失去抬头赏一轮明月的能力。
我想我不会屈服于考试,过去不会,现在不会,未来也不会,但我会屈从理想,剩下的一年365天,愿我被善待,也希望我可以善待这一年岁月。
哦,研学,上海行,志学笃行,愿生有理想。
第三篇
传承
——高二10班王馨懿
上海高校尤多,参观名校更是占了行程的一半。在我看来,参观学校其主要目的当然是体验学校的氛围环境,相较于研究图书馆或者研究某个杰出人物这样不限制地点的学习,被独特的校园环境浸润才是精神的升华。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不同于复旦扑面而来的开放自由气氛,上交很多的是积淀在骨里的庄重韵味。那厚重的历史感从一砖一瓦中体现,游览过程在当时看似无聊疲惫,但多次回忆中更能细细品出上交的精髓。百廿更迭,春秋几度,气质如初,桃李更荣。
上交的首站是交通大学的标志性建筑物“饮水思源“碑。喷水池中为一石碑,上刻“饮水思源”,石碑上置放铁铸的交大校徽。这一建筑物后在数十年的风雨中损毁又重修,饱经风雨,历尽沧桑,就如上交这所学校在百年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上交的校训也由此产生“饮水思源,爱国荣校”,追溯历史可知其源“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究其本源才可不忘求知本心,怀有匠人之心才可成就参天之树。
上交的建筑风格各式各样,这一栋栋精致的建筑刻有丰富的时代烙印,是上交丰富历史的见证者。有白雕红砖、精致典雅的英式维多利亚风格的图书馆,有删繁就简的学院派总办公厅和体育馆,还有端庄雄伟的新上院,而我印象最深的,当属独一无二的上交大门,交大建筑群中惟一一座完全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做法的建筑。
大学校门往往是人们对这所大学的第一印象,它凝聚着大学的历史,传递出时代的信息,迎接着未来的希望。这座大门以其古老凝重、雄浑端庄的身姿,展示着百年学府的历史韵味。在这座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的学校,这座大门正是由传统跨向世界的大门。
置身车水马龙的繁华闹市,带着浓郁民族风格的交大校门,在上海这一现代都市中心城区的建筑丛林中,尤其显得与众不同。古香古色的校门将喧嚣关在门外,给学子们提供了一方净土和安静的书桌。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喧闹,只要过了这扇门,面对的就是另一个宁静平和的求知世界。这不就是上交传承的国之重器两人本心吗?
上交这所学校记录着传奇的名人、老故事和岁月镌刻的厚重历史,沉淀着时间过往中的繁华与荒芜。
第四篇
Nothing is Final
---高二12班孙浩城
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取得博士学位后,被导师卡门留下当助手。当时卡门正在研究解决金属的薄壳结构的飞机,但薄壳结构在外压下容易垮瘪失效,却没有好的理论来预测导致失效的临界压力值。于是,卡门让钱学森研究这个问题。他努力工作,反复推敲,可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否定自己,每次都推到重来,直到第五次才感到满意。文稿总共800页之长,可是发表的文章却只有10页。当他将最终文稿装入文件袋后,在封面上满意地写下“Final”一词。可忽然意识到了一丝不妥,于是在旁边又加上了两个单词。正是如此,才会存在那篇写有”Nothing is Final”的经典信封,静静地躺在钱学森博物馆的一件橱窗里,任凭时光从它身上流过。
“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外界的环境和人事常常变化,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人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梳理,不断形成新的认识。“我认为,苏格拉德的这句话,正是对”Nothing is Final.”的完美诠释。为什么说科学无止境呢?我们需要先思考科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没人问我时我非常清楚;可一旦要向人解释,我就有点糊涂了。历史上曾有很多人给科学下过定义,但无一令我满意,它们要么使用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要么就定义的非常片面。在公元前六世纪,科学与哲学同时但是于古希腊,那时候科学的名字还叫自然哲学,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隔阂,许多人既是哲学家同时也是物理学家,思索着关于这个世界的一切问题。可后来,随着思考的问题越来越深,这么学科逐渐开始细分,光是一门物理学就被分成力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热力学,统计学,电动力学,量子物理等等,更不用说化学,生物学这样的学科了。而思考其中问题的人,就是现在的科学家。看似研究得深入了,可问题也随之而来。许多的专家都成为了“独眼龙”,正是因为他们研究得细致,他们越来越习惯于只用这一种学科的方法与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这样的人对整个科学界的贡献是无可取代的,但是他们只能被称为专家,而非哲学家了。我认为现在许多人对科学的定义是有些狭隘的,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整个宇宙,从夸克到黑洞,从围观到宏观,科学内部是没有界限的,科学与其它学科之间也没有那么多界限,你所思考的应该是整个宇宙,不能因为你是个化学家就去回避思考社会学的问题。在此,我想拿橡皮擦去学科间的界限,我现在所谈的科学,研究的对象就是整个宇宙,思考的问题从起因到目的。
之前在复旦大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恒隆物理楼,最令我感到震撼的,并不是他们的学生有多优秀,也不在于他们的设备有多先进,而是他们在交叉学科上做得非常好。在电子工程系里,你可以自行设计一款无人机,去用作三维建模,甚至交通治安。也可以与医学部门合作,制造骨超声治疗仪,方便千家万户老年人,一举拿下日内瓦发明金奖。许多社会人曾质问求知若渴的大学生:读书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赚钱养活自己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一次我得到了答案,科学研究不能在短时间内给你巨大的收益,但若你将它变成工具,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去发明去创造,你所带来的远远高于养活自己,你可以造福千千万万的人,金钱便成为了副产物。交叉学科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新颖的发明,你若是一个理论家,学科交叉所赋予你的宏大图景,可以使你思考出改变人类对宇宙看法的理论。在此之前,我所憧憬的科学家是理查德费曼。“他是半个物理学家,半个滑稽演员。”我为之所折服的,不仅仅在于他作为一位物理学家难得的幽默,更在于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方式。相信只要是学生,一定听过一种学习方法叫做费曼学习法。简单地说,就是对于一个问题,给你一支笔和一张白纸,若你的解释能让一个几乎零基础的小朋友听懂,你就是真正的理解了这个问题了,并不在于多么学术的定义。其实仔细想想,这和白居易写诗的方法还有那么些相似自处呢。正是凭借着这种贯通一切的学习方法,费曼成长为一个在各个学科之间游刃有余的科学家。在许多领域带来了新颖的看法。在参观钱学森图书馆之前,只知道他是一位对中国有很大贡献的物理学家,是“两弹一星”科学家。可是贡献到底有多大呢?从铁路工程到航天工程,再到凭借深厚哲学功底研究的工程控制论,到年老后研究的社会科学,建筑学,甚至教育学,他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当时,他所研究的课题,其实也包含现在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雏型。他目光的长远,令我震惊。“他不属于某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与费曼一样,他们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时代。不同于其他年轻时伟大的科学家,他们只要还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好奇心就会一直保留着,而非故步自封。对待科学,保留一颗赤子之心是极为重要的,他们真正的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
许多人说“科学无国界”,因为他们认为科技进步是全人类的事。可实际情况告诉我们,科学是有国界的,因为大多数人的格局并没有想象中的高。近些日子,美国对中国宣称要进行贸易战,美国的措施很清楚,就是在高科技产品上对中国进行一定的封锁,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就连我们熟悉的安卓系统也将停止华为的使用权。许多理工类院校对中国大陆的学生的招生也减少许多,在读学生回国也变困难,虽然没有明确表明,但这确实是一种倾向。身边很多去美国学习过的人都对这种情况感到担忧,因为美国在高科技领域领先我们是毋庸置疑的,具体领先我们多少年也难说。这是否真的能够阻碍中国科技发展呢?我看未必。回想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一系列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是全面封锁。当时的中国在零基础,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凭借着像钱学森等伟大科学家的努力,还是突破了重重阻隔。现在美国所谓的“封锁”与当时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而且现在中国的基础也并非当年。如此看来,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还需要感谢美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也确实给我们敲了警钟,拥有自己的芯片与自己的系统是必须的,我们必须在这些我们做的不好的领域里突破自己,只有拥有实力,才会拥有话语权。困境中,我们还会出现像钱学森一般的科学家带领我们前进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时间知道。无论境况如何,在科学道路上,我们永远不能停止自己的脚步,毕竟“Nothing is final”。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