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日荷花别样红
映日荷花别样红
——南京一中6月督导情况介绍
6月25日下午,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责任督学何云书记、赵贵林处长来南京一中南校区,就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专项督导。
叶红副校长对两位责任督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简要汇报了南京一中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以及2024年高考情况。两位督学为此十分高兴,对学校的办学成效充分肯定。
学校办公室主要汇报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一种自豪,激励教师勇担使命责任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为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学校党委面向全校教职工开展“70周年庆典上的一中校友的故事”专题活动:应邀出席国庆观礼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崇文班名誉班主任、67届校友饶子和; 70周年国庆庆祝大会执行总导演、2000届毕业生刘晓佳、阅兵仪式上将军方阵的2003届毕业生董霖,还有更多的活跃在群众方阵、保障队伍中的一中学子,他们成人成才,报效国家的事迹,大大增强了老师们职业自豪感!同时,还举办“班主任节”, “夸夸我的任课教师”主题班会,这些都大大提升了教师职业的使命感。
二、一个感召,促进教师树立师德师风
教育的本质就是用一颗心去唤醒另一颗心。我们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要求,创新师徒结对工作,举办主题为“我要成为这样的老师”教育活动,通过新、老教师宣誓,明确师徒结对要求,提倡师傅要做徒弟的“大先生”,徒弟要做学生的“引路人”,赋予活动庄严的仪式感。
三、一面旗帜,引领教师提升师德师能
教师为人师表,党员为师之表。学校党委通过“党员示范课、党员示范岗、致全体党员的一封信”等活动,用党风带校风,用党性铸师德,发挥党员同志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作为南京市首批思政育人特色学校,下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盘棋,开展一系列活动,重点推动构建以红色基因为底色,以科学家精神、科学精神为引领的大思政课程体系,“院士1课堂”继续星光闪耀,受到一致好评。
四、一种情怀,支持教师投身志愿服务
“童心母爱,爱满天下”,是南京教育对广大教师的深情呼唤。近年来,南京一中坚守教育初心,秉持“为国育才”的大爱,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教师到鼓楼、秦淮、栖霞、和江北新区等分校任职,一中初中部,求真中学、马群中学、明发一中等学校更成为当地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党员教师还远赴新疆伊宁六中、甘肃山丹县中送教送学送图书;承担对陕西商洛中学、镇安中学的教师培训;帮助六合东王小学营建“崇文”图书室,伊宁六中营建“求真”录播室,为留守儿童、边疆老师创造了学习和研究的天地。
五、一种规范,指引教师捍卫职业尊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每一位教师的职业要求。我校开展多渠道、分层次的师德教育活动,如教师意识形态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学风学术规范教育等,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开展廉洁从教公开承诺活动,所有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进行有偿家教。举办“思益”微讲坛,邀请优秀教师分享教育心得,育人智慧,树立典型,弘扬正气。
教师发展中心汇报了南京一中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梯队培养情况,主要有:
一、制定“思益教育家”教师发展专项规划
“思益”一词源于南京一中的前身之一“思益”学堂,在此寓意广大教师将传承勤奋刻苦的优良传统,勤思学问之道,在专业发展道路上不断精进。近年,学校以“四有好老师”的教师时代形象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构建惠及全体教师、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满足个性需求的教师队伍发展体系。具体如下:
1.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电子系统。依托智慧校园的建设,对全体教师进行专业发展调查,关注教师个体的增值发展、进步幅度、目标达成情况。根据调查反馈,了解不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并为不同专长、不同层次的教师,实施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和追踪,让专业发展行动趋向追求的目标。
2.科学制定教师发展分层推进计划。旨在通过精准培育,全面构建惠及全体教师、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满足个性需求的教师队伍发展体系;坚持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相结合,构建教师发展的动力源,增强教师发展的成就感、幸福感与获得感;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育供给质量,适应学校教育教学事业新发展、迎接课程改革新挑战。主要内容如下:
青年教师五年成长计划(30岁以下)。分别关注新入职教师的“入门”规范化培训,历练教学基本功,站稳讲台;职初期青年教师的“入行”成长计划,锤炼教学能力,站好讲台。
成熟教师五年攀登计划(35岁以下)。关注成长期教师“入道”培养,即在已有教学经验、教学技能的基础上,侧重教育教学策略的优化,教科研能力的提升,促进持续发展,夯实骨干教师队伍的基础。
骨干教师五年引领计划(优秀骨干教师)。关注成熟期骨干教师的“入胜”培养,即结合教学实践,凝炼个人教学内涵特色。
专家教师五年示范计划(特级教师及正高级教师)。实施“入神”示范计划。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学校教师队伍的内涵发展。
二、以教学研究共同体激发发展动力
1.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质量的提升。
聚焦“教学研究年”这一学校工作主题,积极发挥各级各类课题对教育教学及教师发展的引领作用。
有序推进国家社科基金“十四五”规划课题“新时代普通高中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工作,形成了覆盖学科育人、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六大板块的20个子课题,将课题研究与一线教育教学实践对接,通过子课题开题论证会、例会交流、与高校专家团队合作研究等多样化形式,规范课题管理、推进研究进程,已顺利完成了中期汇报。截止目前,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发表论文25篇,开展的讲座专业论坛24场,课堂教学案例21例,文献研究报告2篇,调研报告4篇,开发的校本课程6门,同时衍生了5项省市级立项课题。
截至2023年底我校完成了一项中国科协调研课题、四项省级、2项市级课题的研究任务。目前我校在研的省、市级课题共13项, 2023年江苏省“十四五规划”课题申报中,我校有三项课题成功立项。
通过各级课题研究的引领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朱焱校长主持的项目成果《指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普通高中物理学科育人实践》荣获2023年度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位教师荣获南京市第三届教育科研成果创新奖。
2.以教学研究活动带动教师队伍建设。
2023年3月完成了“进阶式学习活动的设计”为主题精品课展示活动, 发挥学科带头人在课堂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10月27-28日,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共同主办了“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科育人暨第五届高中学历案研究论坛”,开设涉及13门学科共29节公开课,来自北京、安徽、四川等10个省15个市30多个学校、单位共370名教师参会,南北校区共计575名教师参与展示课研讨,近20万人通过线上直播通道参加了本次学历案研究论坛。广大教师在这一活动中通过专家报告、同行研课、专家评课等环节,专业素养水平得以提升,学校的辐射力、影响力得以扩大。
2024年4月20日,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指导,南京市第一中学主办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学课题(BHA220271)《新时代普通高中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期汇报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会成功举行。近4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齐聚我校,共同探讨新时代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众多国内知名专家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为我校教师拓展学术视野,了解研究前沿提供了重要资源。
三、以双向成长共同体推进青年发展
1.打造青年教师成长多元平台。
针对我校近年来青年教师的比例增加,指导青年教师对接成长计划,打造多元平台。制定《教师队伍发展专项计划“青蓝”结对实施方案》,将组织安排和双向选择、自愿组合并举,为不同类型的老师配备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校内外导师,稳定指导关系,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实现双向奔赴,共同发展。
成立了第三批校名师工作室(语文、生物、化学、政治、地理),截至日前,学校拥有国家、省、市、校四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集群,19个“双名”工作室共计覆盖10个学科,与教研组、备课组、项目组等一起有效发挥着专业共同体、成长共生场的推动作用,提高其在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工作实效,助力我校青年老师的成长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翁靖琳等8位教师获得第11届“南京市优青年教师”荣誉称号。经过推荐与评选,李月兰老师成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第二批培育对象,南京市2023年度优秀教育论文及案例中共27位教师获奖。
2. 积极聚集专业成长资源。
除做好省市级教师培训工作外,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类型的校本教师培训工作。2023年8月,开展“我回大学”活动,共50名青年教师赴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组织以“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追求与学科使命”为主题的全员研修活动;2023年12月,邀请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耿柳娜为青年教师们开展了以“润心赋能,聚力同行”为主题的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邀请《师能》作者、著名教育专家姚卫伟教授为青年教师开设“教学核心经验的提炼与各类教育文稿的撰写”讲座。
与《中学教学参考》、《江苏教育研究》、《教育视界》等期刊及中国知网签订合作协议,借助互动交流、实践研究、服务指导,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写作素养和教研水平,增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2023年我校教师在省级以上期刊共发表论文38篇,比上年提升了50%。
四、以思想文化共同体筑牢精神家园
思益读书社于2022年1月8日在先锋书店五台山店开社,经过了两年的发展,通过开展“校长推荐书目”、“共读一本书”、“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引导教师们碰撞思想、学习榜样,领悟师德内涵和时代精神,正由一个读书小团体逐渐成为使老师们有着强烈归属感的思想、文化共同体,对教师成长起到切实的推动作用。在“我读故我在*五四青年教师共话阅读与成长”活动中,88位教师撰写读书心得;11月29日于先锋书店五台山店举办“一起展望教育的未来”读书交流会,参会的50多位社员围绕本学期校长推荐书籍中的《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进行了分享交流,朱校长从“为什么有《重构未来》”、“为什么要‘重构未来’”、“如何进行教育革新”三大方面给社员们做了全面的解读,点明一中正在重构未来的路上,使社员们坚定了对学校未来发展的信心。本学期,在专家型教师团队的引领下,在南北校区分别举办了“浸沐书香 悦读我见”——2024年教师读书笔记汇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五、以互学共进校际共同体扩大辐射影响
发挥名校、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辐射影响。我校一直重视引领和辐射作用的发挥,完成了一系列上级部门布置的培训任务:参与中国教育学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领航计划”培训;在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的安排下完成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学员(高中组)的跟岗培训;在南京市教育局的组织安排下,物理、地理、政治三个市名师工作室分别在陕西商洛市设立了分站,促进当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队伍的培养;完成陕西省镇安中学的学科能力提升项目。接待了来自上海、天津、广东名校长工作室、广西、厦门等地教育同仁的访问与交流活动。
通过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队伍建设效果良好:2023年度我校3名教师晋升正高级职称、6名教师晋升高级职称,2名教师获评“江苏省教学名师”,8名教师获评“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1名教师入选“江苏省卓越教师创新培育计划”,1名教师入选“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第二批培育对象,在各级各类专业评比中获奖教师46人次,为学校高品质发展奠定了强大的人才基础。
我校通过精神引领、底线约束、榜样激励等措施,营造了“乐群敬业,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推进了师德师风建设,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但我们深知,教育关乎未来,教师使命崇高,师德师风建设永远在线,专业发展永远在路上!
衷心感谢两位督学的诚挚关怀和精心指导!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