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AP班开展“用我们自己的慧眼 找身边的科学误区”“走进科学”活动交流会
2016年2月29日下午4:10至7:15,高一AP班全体同学在阶梯教室开展了“用我们自己的慧眼找身边的科学误区”“走进科学”活动交流会。同学们利用寒假时间开展科学调查,通过剖析我们身边的一个个案例,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其中的谬误,以自己科学调查,严谨调研,科学实验等形式阐述这些谬误对人类生活的危害,并提出改良方案。交流会上,由AP物理、化学、生物老师和教研组长组成的专家评审团将通过递交论文、现场表现和PPT课件制作评出活动的一、二、三等奖。同学们在交流会上的精彩呈现和精美的PPT都得到了评委老师的高度赞扬。
这次活动,让我们了解到了很多身边的科学误区,也纠正了很多我们一直以来没有在意的误区。让我们懂得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知识真相就在我们身边。
3月1日上午,张欣、张倩、刘洛辰、徐珂宇、石铭萱、蒋天骐等六位同学接受了《新华日报》、《南京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金陵晚报》、《南京晨报》、《江南时报》、《江苏新闻台》、《南京广播电台新闻中心》等多家媒体采访。
高一AP班新闻发言人:万若婷
南京一中高一AP班
“用我们自己的慧眼,找身边的科学误区”
走进科学”活动方案
科学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发现和进步都是一次科学对愚昧的胜利,无论是技术还是制度。而青少年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科学进步的青睐者和推进者。基于此,我们将在高一AP班学生中开展“用我们自己的慧眼,找身边的科学误区”活动,方案具体如下。
一、活动宗旨
提倡并培养同学们的批判性思维。人类社会历经百千万年,优秀的传统代代相传,同时也夹杂一些以讹传讹的谬误。很多经验性的知识由于时代变化和环境变化而未必是永恒的真理。希望同学们站在今天的角度和明天的高度,用自己的慧眼,批判性地甄别那些不被人们所重视的科学误区,为人类的进步发展贡献你的“一点点”力量。
培养并提高同学们的科学素养。我国2006年颁布的《科学素质纲要》中就已经提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若要成为未来的优秀公民,就必须实事求是培养自己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因此,我们这次的寒假科学作业,不再是传统的习题训练,而是撰写“用我们自己的慧眼,找身边的科学误区”小论文,以批判性的思维和科学的眼光,做一次知识与生活的探究。
二、活动内容
通过解剖一个案例,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其中的谬误,阐述谬误对人类生活的危害,并提出改良方法或合理建议。要求有具体统计调查或公开引用的数据,有符合逻辑的论证,形成书面小论文,并附上相关图片,如误区图片,科学图片,实践过程图片等。
案例仅限于自然科学范畴。
如:久煮开水,到底是减少氯气还是增加水硬度?
雾霾天气,佩戴口罩到底可否阻挡PM2.5?
记忆到底在于重复还是在于理解?
拔河比赛中胜方是因为拉绳子的力大于败方而取胜的吗?
三、活动形式和时间安排
利用寒假开展科学调查,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家庭。还可以借鉴别人的调查思路和科研方法,但是杜绝抄袭和杜撰。
1月22日之前提交科学小论文名称,切忌雷同。
2月22日之前提交论文(字数不少于1000 ),呈现指导教师姓名。
四、其他说明
1、请同学们制作PPT或视频,在2016年2月29日(周一)下午班会上交流。交流会将有媒体参与。我们同时组成由AP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地理老师的评审团,评出一、二、三等奖,按照奖项等级计入GPA并颁发证书和奖品。
2、我们将优秀论文汇编成册,编辑出版“用我们自己的慧眼,找身边的科学误区”论文集一本,并利用2016年五一长假,组织大家走进小区,宣传科普。
3、我们负责将所有论文提交给高校相关教师阅读,挖掘是否有派生课题。
同学们,脑洞大开吧,睁开慧眼吧,相信你们会探索出崭新的科学天地!
南京一中AP管理组
2016/1/12
高一AP班“用我们自己的慧眼,找身边的科学误区” | |||
序号 | 姓名 | 科学小论文名 | 学科类别 |
1 | 陈惠雯 | 吹风机辐射对人体有害吗? | 化学 |
2 | 贺心怡 | 银针探毒是否可信? | 化学 |
3 | 韩雨婷 | 绿色植物可以防霾吗? | 生物 |
4 | 张欣 | 选择牛奶时的误区 | 生物 |
5 | 邓妍昕 | 防晒衣真的能有效防晒吗? | 物理 |
6 | 李斯瑶 | 饭后能不能立即吃水果? | 生物 |
7 | 万若婷 | 穿平底鞋走路真的更健康吗? | 物理 |
8 | 熊宁远 | 电影《美国队长》中的科学误区 | 生物、物理、化学 |
9 | 陈乐涵 | 人体内的生物钟真的准时吗? | 生物 |
10 | 庄周 | 人真的能躲开子弹吗? | 生物、物理、化学 |
11 | 许雅涵 | 酸奶牛奶是不是多多益善? | 生物 |
12 | 刘洛辰 | 防PM2.5口罩的使用频率和效果 | 生物 |
13 | 张倩 | 雾霾天气,佩戴口罩到底可否阻挡PM2.5? | 地理 |
14 | 周昱希 | 虾和维生素C能同时食用吗? | 生物、化学 |
15 | 陈禾铃 | 生活中的睡眠误区 | 生物 |
16 | 裔江楠 | 关于许多人尽力避免食用的食物 鸡蛋和碳水化合物 | 生物 |
17 | 陈昊冉 | 受伤时,碘酒和红药水一起涂真的可以更好的杀菌吗? | 化学 |
18 | 马蕴珏 | 汽车尾气对雾霾贡献到底有多大? | 生物 |
19 | 张玮怡 | 仰头真的能止住鼻血吗? | 生物 |
20 | 蒋珊 | 受精的鸡蛋是否更有营养? | 生物 |
21 | 刘童馨 | 节食是否能够减肥? | 生物 |
22 | 王煊 | 大量有氧运动后的轻了是真的瘦了吗? | 化学 |
23 | 何润哲 | 拔河比赛中胜方是因为拉绳子的力大于败方而取胜的吗? | 物理 |
24 | 姚越珂 | 仙人掌能防辐射吗? | 化学 |
25 | 石铭萱 | 洁厕灵与消毒液反应真能产生有毒气体吗? | 生物、物理、化学 |
26 | 杨博远 | 冷热水谁结冰块? | 物理 |
27 | 朴信雄 | 辐射真的被正确认识了吗? | 生物、物理、化学 |
28 | 喻清城 | 某不科学的催眠术 | 生物、物理、化学 |
29 | 邢朗齐 | 长期用微波炉加热食物真的容易得癌症吗? | 生物,物理,化学 |
30 | 白麒元 | 流鼻血应不应该仰头? | 生物 |
31 | 程方铭 | 鱼翅的性价比真的高吗? | 生物 |
32 | 姚舜予 | 多嚼口香糖对口腔好吗? | 生物 |
33 | 孔艺竣 | 生活中的视觉错觉 | 物理 |
34 | 杨甦雨 | 对幼年记忆的缺失与解释 | 生物,物理,化学 |
35 | 王之玄 | 转基因食物是否对人体有危害? | 生物 |
36 | 张天蔚 | 童车杂谈 | 生物 |
37 | 吴国凡 | 难道不管密度多大的物品从高处掉下来的时候地上都没有痕迹吗? | 物理 |
38 | 徐珂宇 | 牙膏底部的色块真的可以表示化学成分吗? | 物理 |
39 | 蒋天骐 | 跳入水中真的能躲避爆炸吗? | 物理 |
40 | 王巽淇 | 我的世界之违背物理定律的史蒂夫 | 生物、物理、化学 |
41 | 陈昊 | 加湿器能造成PM2.5污染吗? | 生物、物理、化学 |
交流会主题
姚越珂介绍自己的论文《仙人掌能防辐射吗?》
杨甦雨介绍自己的论文《对幼年记忆的缺失与解释》
陈禾玲介绍自己的论文《生活中的睡眠误区》
姚舜予介绍自己的论文《多嚼口香糖对口腔好吗?》
邢朗齐介绍自己的论文《长期用微波炉加热食物真的容易得癌症吗?》
马蕴珏介绍自己的论文《汽车尾气对雾霾贡献到底有多大?》
朴信雄介绍自己的论文《辐射真的被正确认识了吗?》
部分评委合影
尤小平校长向记者介绍”走进科学“活动内容
接受采访的六位学生合影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