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 抵御艾滋——高三AP班防艾讲座
2016年5月30日上午8:30—10:00,高三AP班全体学生在图书馆四楼会议室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珍爱生命,抵御艾滋。来自南京市疾控中心的吴苏姝老师是一位有着15年工作经历的预防艾专家,她向师生们介绍了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以及流行形式。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艾滋病病毒会将人体的T型淋巴细胞当成靶细胞攻击,从而导致免疫系统逐渐瘫痪,人体变得脆弱不堪,极易受其他疾病侵蚀。简单来讲,就是一个得了肺炎的艾滋病人会一直反反复复的受肺炎折磨而不见好,因为他的免疫系统不能帮助他打败细菌。在急性感染期及潜伏期内,患者都被称为HIV携带者,而只有在诊断后1至2年发病期中,患者才被叫做艾滋病患者。吴老师还告诉我们,艾滋病的潜伏期相当长,一般能持续2到8年不发病,而急性感染期的症状也与一般感冒无异,非常难以辨别。所以任何临床表现都不能有效推断出HIV感染,只有在危险行为6周后通过HIV病毒抗体检测才能检测出来。
艾滋病有我们已经熟知的三种传播方式,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其中,性传播占其中的70%-80%,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性行为过程中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是HIV病毒多聚地,唾液、体液等并不会含有能够致病的HIV病毒。我国的血液传播艾滋病主要存在于公用注射吸毒,不干净的医用器具,不正规的纹身穿耳洞等。而母婴传播通过人为干预,则可以将后代发病率控制在2%以内。吴老师不无遗憾的告诉我们,艾滋病目前还无法根治,只能通过鸡尾酒疗法控制病情发展。所以呀,减少性滥交、正确使用安全套等预防措施才是避免患病的方法。
艾滋病作为一种无法治愈只能预防的传染病,从1981年全球首例到2016年,短短35年间,HIV携带者逐年增加,异性性行为传染最广,可是同性性行为导致的传染率上升最快。同时,青年携带者也在逐年增加。可即便是在网络如此普及的今天,仍然只有51%的病人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另外将近半数的感染者都是在发病后才得知的。吴老师告诫我们,在危险行为发生后,一定要有意识的去做HIV检测才行。
近几年随着艾滋知识的普及,很多人都有意识的去疾控中心询问检测,不少有过滥交行为的人都开始后怕,可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吴老师认为只有自己做好了风险评估和安全措施后,才能把感染的危险降到最低。最后,吴老师希望同学们珍爱生命,洁身自好,抵御艾滋。在对待艾滋病人时,不要过于恐艾,千万不要让自己的态度伤害了别人。
高三AP班夏祯鸿
吴苏姝老师在开讲座
讲座现场
讲座主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