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典礼
2016年9月1日是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第一天,秋高气爽,风和日丽。下午4:10,我校全体师生齐聚操场,隆重举行开学典礼。
开学典礼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随后尤小平校长致开学辞。尤校长代表学校对高一学生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同时,他期望同学们涵养身心,塑造品格,真正将自己打造成为人格健全、具有创新素养的现代公民。
智慧的开启、品格的塑造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全体教职工的努力,更得益于班主任们的敬业与奉献。在热烈的掌声中,全体班主任和年级长登台,接受全体师生们最诚挚的敬意。尤小平校长、张苏皖书记、芮玉贵副校长为班主任颁发了聘书。紧接着,张苏皖书记宣读了2015至2016学年校优秀班主任和优秀年级组长名单,芮玉贵副校长、蒋桂林副校长、李敏副校长为他们颁奖。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语文教师魏荣葆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发表了题为《听懂一座城市的呼吸》讲话。在学生颁奖仪式中,陆芷茗副校长、武小冬副书记为获得“韵力奖”和“陶家维奖”的同学颁发奖状和奖金。而曾经的韵力奖学金获得者、现考入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原崇文班卢庆宁同学作为学生代表,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倡导大家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最后,开学典礼在全场齐唱的校歌声中结束。
开学典礼现场
学工处张红主任主持开学典礼
尤小平校长致辞
全体班主任、年级长接受聘书并合影
张苏皖书记宣读校优秀班主任和年级长名单
优秀班主任和年级长接受证书并合影
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语文教师魏荣葆老师讲话
“韵力奖”和“陶家维奖“颁发仪式
崇文班卢庆宁同学发言
继往开来,书写我们的历史
——在2016~2017学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尤小平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是新学年的开学日,百年一中迎来了619名高一新生。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加入一中这个大家庭!
回望过去的一学年,我们欣慰于所取得的成绩。无论是体育嘉年华、班主任节、国家公祭日朗诵、合唱艺术节,还是慈善行走、学农活动、成人仪式、毕业典礼;无论是丰富的校本课程,还是多元的志愿活动,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校学子勇夺南京市中学生龙舟大赛冠军、江苏省青少年校园健身操和啦啦操大赛冠军,我们的“慈善行走”获得南京市学校德育创新活动一等奖,交响乐团获得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排球队获江苏省青少年排球锦标赛高中组冠军、机器人社团获2015年世界青少年机器人邀请赛FRC比赛联盟冠军,在市教育局组织的家信大赛、手绘明信片大赛、“瞻园杯”书画比赛中,我们也都获得了一等奖的殊荣,学校学生会更是被评为全省“十佳学生会”。
一中的学子不仅玩出了高水平,学习上也更得心应手。上学年,全校获得市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的共有195名同学。其中,国家级金牌1人,国家级一等奖2人,二等奖7人;省级一等奖29人,二等奖55人,三等奖34人。在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中,4A率和4A人数均稳居南京市前三。在2016年高考中,我校二本达线率为98.24%,一本达线率为70.26%。崇文班一本达线率98%,范致远同学获第29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被清华大学录取。AP项目同样成绩喜人:2016届AP班24名毕业生中,美国前100名大学录取率100%,前50名大学录取率67%。
过去一年的成绩,足够令人骄傲,但辉煌属于过去,一中的未来要由我们来书写。
同学们,任何取得一定成就的道路总是伴随着曲折,充满着艰辛,要想有好的学习成绩,就必须拼搏,辛苦付出,努力学习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当下的责任。谁不是一路考试拼搏过来的,谁不也是每天一大堆家庭作业做得不好还要被老师和家长批评两句?人生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在学生阶段,学习掌握知识,为自己以后的人生获得成就的能力,就是我们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使命。为了这个使命,我们必须要学会忍耐、学会放弃、学会付出,这不仅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修炼,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宝贵品质将会伴随着我们一生,这些都能让我们在今后的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在学习阶段,每天想着放松,想着快乐的生活,而没有去体验人生这种为目标而努力付出的过程,今后在工作过程中会变得肯付出、肯努力、肯拼搏。
真心的希望全校同学明确方向,不忘初心,心中始终有“无尽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始终不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希望大家有一颗勇敢执着的心,大胆去飞,放心去追。五月天的《倔强》中曾有这样一段歌词: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希望大家无惧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永不言弃,大胆追寻自己的梦想。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南京一中永远是你追梦路上最坚定的支持者。
同学们、老师们,百年一中,薪火相传。从今天追忆历史,风云际会,群星璀璨。而我坚信,从未来回望今天,亦将同样绚烂夺目,因为一中有你、有我、有大家!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在一中历史上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新篇章。谢谢!
听懂一座城市的呼吸
——由小说《北京折叠》想到的
魏荣葆
一张纸,我可以把它折叠成三部分,请问,我们的球场也能折叠成三部分吗?南京城也可以折叠起来吗?可能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没想到。
十天前,8月21日,郝景芳的短篇小说《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的雨果奖。雨果奖,是”世界科幻协会” 1953年起设立的奖项,每年在世界科幻大会上颁发。这里的雨果是 “科幻杂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雨果奖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中国的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郝景芳是继刘慈欣的《三体》之后,第二位获奖的中国作家。
《北京折叠》的“折叠”是个怎样的概念?故事里的北京建在一个巨大的转轴上。转轴上附了三个不同的生存空间。第一空间住着500万管理者,第二空间里是2500万白领,第三空间则是7500万劳务人员。随着转轴转动,翻转到地面的那一个空间里居民开始生活,而剩余的,在地下的另两个空间则进入休眠——此为折叠。转一圈48小时。24小时属于第一空间,16小时属于第二空间,留给第三空间的是8个小时。三个空间相关又独立,居民难以跨空间交流。
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够得到评委的青睐呢?我觉得小说提供给我们学生许多启示。
第一,城市“折叠”体现了思考隔断,而不是物理隔离。第三空间的人为生活而挣扎,他们没有思考;第二空间的人拼命实习,一心向上,只思考自己的发展;第一空间把多出来那十几个小时用来交际和思考,关于城市的未来,世界的未来。只有他们有能力思考。当思考变成一种特权,每个空间里的人完全无法共鸣和交流,折叠完成,空间成立。一句话,人的思考范围决定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第二,北京折叠是一个隐喻,包含着科技对人文的依附和完善。当第一空间的研究人员提出用化学物质来溶解汇集在第三空间的垃圾时,管理者却不予采纳。因为,化学物质处理带来的污染仍然存在,高效率的垃圾处理带来第三空间工人大批失业,无法生活。今天的科技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又无法回避一系列的隐忧。我们不能不保持立场,科技应以人为本,使人更幸福。
第三,人的创造往往来源于复合的知识背景。作为80后的郝景芳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硕士就读于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博士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她曾获得第四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大学时期创作科幻小说,曾获第二届原创之星征文大赛一等奖,科幻小说银河奖。她认为,科幻小说构想一个可能性的世界,人站在这个世界的边缘,最容易感觉到出世和异化。在人性的思考方面,科学使她严谨,想象使她求异,拥有双翼才能展开飞翔。
第四,我们是未来城市的建设者,我们应该听懂城市的呼吸。城市的繁华体现了美丽,城市的历史表现出厚重,可是,空气污染、交通拥堵、雨水成灾,总使人苦不堪言。芝加哥市政府与芝加哥大学启动了一个项目,要为芝加哥这个城市戴上“健康手环”,实时监测城市中的各个数据。丹麦的一位设计师设计出一个会吐烟圈的垃圾焚烧站,成为独特景观。保存文化,创新发展,这是城市的文明。让我们永远看不到北京折叠,看不到南京折叠。
崇文班学生代表发言
卢庆宁
大家好,我是卢庆宁,在今年的高考中被南京大学录取。今天很荣幸能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与一中的故事。
三年前的我,作为初中本部最后一届毕业生,也曾怀着激动的心情参与一中的开学典礼。我有些担心,自己能否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事实上并没有什么需要特别调整的地方,倒是校园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值得细细体味。社团活动、校本课程、志愿服务……许多特色各异的实践机会,总能让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私人定制。
于我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望星会的活动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找到了契合度极高的爱好,无论是和南大天文系学长同台竞技的激动,还是输给附中同好的落寞不甘,都是我宝贵的回忆。在各大高中县中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一中却保持了相对独立的素质教育环境。身处这样难得的氛围,面对精彩纷呈的活动,一任自己的兴趣引领前行——这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愉悦的体验,丰富的阅历,更能让我们成为一个个立体的、大写的人。
温总理有言,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班主任总嘲讽我们,说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确,很多时候我们必须直面惨淡的人生。小高考之后的那段时间算是我高中三年最大的低谷期,卷土重来的语数外几乎不给人以喘息的机会,电磁场和离子平衡令我几近疯狂,几次不理想甚至不及格的数学成绩也让我每每有辞去课代表职位的冲动。
其实人得有崇高的理想,但前路总是自己踏踏实实走出来的。鲁迅曾说,人走多了便成了路,但学习就不是这样。所谓通法未必就万能。曾看到这样一句话,“很多时候我们努力去做的事情,只是源于‘似乎大家都这样’的不安,成为从众寻求安全感的过程”。是啊,其实学习是一个很私人的事情。自主学习最关键的前提,便是把心思用在看待自己上,认识自己的长处不足,以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借用斯特恩的话,“一盎司自己的智慧,抵得上一吨别人的智慧”。结合个人特点,考虑机会成本的方法,令我高中三年的学习收益颇丰。
回首望去,我在一中学习了六年,高中部校区待了五年,从一开始栖居在望星楼与求是楼之间四楼半的小教室,后来搬到崇文楼,又搬回求是楼,甚至对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有着特殊的情感。这些年来与我同行的几位班主任,方星老师、沈常美老师、王伟老师,还有数不过来的各位任课老师……真的很感谢你们的陪伴。学弟学妹们,享受并且珍惜你的高中生活吧,三年真的是转瞬间。
“要用功,进一中;进一中,能成功。”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由每一个努力走过来的一中人验证了的统计规律。感谢一中为爱做梦的心灵保留一片仰望的星空,但更幸运的是,在这里我学会了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最为关键的一步-----懂得做自己学习的主人。毕业的我暂时离开了这里,因而母校的辉煌必将由你们延续。保留仰望星空的情怀,找到自己最合适的节拍,报之以脚踏实地的奋斗,期待你们都能欣赏到别样的风景。谢谢!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