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对话——主题式辩论促学科素养提升
知识不是用来证实或证伪的,如何让同学们在真问题中进行真思考,提升思辨和说理的能力,进而培养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一直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值得探索的方向。而主题式辨论对于提升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培养跨学科的综合素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南京一中高二(12)班和高二(6)班围绕"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的辩论赛筹划已久。前期请南师大研究生辩论联赛冠军队主力辩手夏新宇老师做了辩论技巧的培训,正反两方都听得特别认真。近两周时间内大家查阅资料,形成文稿,找老师咨询专业问题和指导修改文案,能量满满。
12月11日,高二(12)班(正方)和高二(6)班(反方)围绕"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的一场唇枪舌剑的辩论赛终于拉开大幕。正方一开始从具有特殊性的三峡大坝入手展开论述建造大坝所带来的效益,例如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提高对河流资源利用率等。继而论述流经旱地和落差较大地区等特质河流上建造大坝所产生一系列的效益。从特殊性到普遍性,从个性到共性,层次分明,论证有序。而反方则从"大坝"的"大"进行破题,论证了大坝的建造虽然具有防洪、防汛等优势,但所产生的负面危害却是无法用数量来衡量,也是无法逆转的。继而论述平行比较而言,对于河流的其他发开方式例如建造梯级小坝则可以避免很多危害的产生。随后在攻辩环节、自由辩论环节,双方你来我往,展开精彩的较量。
双方辩手虽然唇枪舌战,但又井然有序,按比赛程序依次发言,丝毫未出现混乱无序场景,展现了一中学子良好的文化修养及风度。辩论双方无论是论证内容、语言表达,还是形象风度、综合印象方面都表现的可圈可点。尤其反方能从"大坝"的"大"进行突破,虽然在后续的辩论中未能很好的借力打力,但思维新颖,方式创新值得表扬。正方开篇立论,能紧扣主题、鲜明深刻,自由辩论中有礼有节、反应敏捷,让观众们留下深刻印象。
本场辨论辩题属于政策类辩题,即讨论某件事该不该做,要求理论结合实际,既需要逻辑推理,又需要大量材料佐证,最好能和国家政策紧密联系。
辩论的每一环节,从开篇立论到总结陈词无一不考验各位辩手们的逻辑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能力。本场比赛作为一场质量较高、观赏性较好的辩论赛具备了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在立意上有厚度,需要有准备的把握辩题的内涵和外延,能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破题立论。二是在论证上有广度,对于论点的论述从广度和深度上要层层递进,条理清晰。三是在攻辩上有韧度,简单明了,狠抓要害,有理有据。四是在辩技上有亮度,辩论不是单纯的说话,更不是聊天,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需要学会循循善诱、借力打力等技巧的灵活运用。五是在合作上有风度,辩论不紧紧是知识与口才的较量,更是修养与风度的考量,团队之间需要默契,更需要相互的信任。
本次辩论赛让双方辩手们将平日里的思考浓缩成一场思想的盛宴,将启发智慧追寻真理的哲学知识与研究自然人文现象的地理学知识巧妙结合,把困惑变成思辨,把疑问变成求解。辩论,不是纂起拳头打人,而是摊开手心说理,即辩是非之分,论名实之理,从这个意义上,本场辩论不失为两班学生之间的一场明亮的对话。
赛前培训
辩论赛现场
辩论赛现场
现场观众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