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势赋能谋新篇 课题组中期汇报会顺利举行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南京一中积极响应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三大战略,努力践行立德树人,开展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新时代普通高中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该课题于2022年3月启动,同年8月立项、11月正式开题。历经近两年时间的研究与探讨,课题组取得显著成果,特召开中期报告会,详细解读课题的中期研究成果,并邀请教育专家及学者共同探讨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未来方向。
齐聚一堂汇报最新成果
会议伊始,陆芷茗副校长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对与会的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她强调,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由此,课题组紧扣开题报告整体规划,建立专家指导机制以及工作的协同机制、任务驱动机制、例会交流机制,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协作,提高研究质量和产出。
李昱蓉主任作为课题组代表,从研究工作进展、阶段性成果、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研究计划四个角度进行汇报。
科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不是提前选拔,要坚持科学的、系统的育人观和德育观。课题组成员不断加强专业理论与相关政策的学习研讨,稳步推进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积极构建具有科学教育特色的育人课程矩阵,充分发挥江苏少年工程院等各类平台的育人作用,加强资优教育教师资源建设。
同时,课题组在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融合、衔接、协调机制上下功夫,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利用更多社会资源、家庭资源,进行校家社等多方协同育人。
目前,课题组成员在省级以上期刊累计发表研究论文25篇,衍生省、市立项课题及项目9项,开展主题讲座29场,开发科学类校本课程31门。
双高协作突破研究瓶颈
培养成效评价是对人才选拔培养效果的直接评估和判断。课题组与南京师范大学姚继军教授、南京大学宗晓华教授专家团队合作,在研究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检验培养路径、运行机制等的成效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
会上,姚继军教授介绍了团队以南京一中丘成桐班为样本,采用调查问卷收集丘成桐班与其他班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创造力、科学审辩倾向思维、合作倾向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初步分析丘成桐班与其他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探究丘成桐班的效果。
后期他计划运用因果推断技术,构建准实验分析框架,评估一中培养创新人才举措的效果;运用视频分析等手段,对个体性、差异性案例做进一步分析,力图打开创新人才培养的“黑箱”,形成具有科学依据的、具有操作性的创新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权威讨论共探未来发展
在专家讨论环节,与会专家们纷纷发言,就当前科技创新教育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一致认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学校、家庭、以及政府等各方的支持和参与。同时,专家们还就如何进一步优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副主任陆静表示后续的研究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无论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还是为发现创新人才设置专门的课程,都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二是人才培养和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机制有所不同,要妥善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三是充分利用家校社共建,让有形、无形的资源都为人才培养服务。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张红霞提到,认知科学里的分布式认知、具身认知等理论,都特别强调环境。学习的生态环境需要老师们具有创新精神,让孩子们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思想,创新与自由紧密相连。她认为当下人们对创新人才的认识仍有欠缺,切忌急功近利,要脚踏实地去做。
此次中期报告会的圆满落幕,标志着课题组在科研领域又迈出坚实的一步。未来,课题组将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