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课题开题!南京一中打造人才培养示范样本
以课题研究为指导,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2022年11月27日上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新时代普通高中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BHA220271)开题报告会隆重举行。
该课题由南京一中校长朱焱牵头申报,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顺利立项。此次课题启动,体现了南京一中这所百年老校的社会责任与教育担当,也是全体一中人回应教育立德树人根本宗旨的最强回音。
潜心探索以优质高中为样本
教育科研是促进教育科学化、推动教育理论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南京一中书记张苏皖代表学校对开题报告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指出课题级别高意味着要求高、研究难度大,希望课题组各位成员能够珍惜这样的研究学习机会,在科研的路上铭于心、立于行、求于真,深耕细作、踏实钻研,让课题研究早出成果、出好成果。
南京一中校长朱焱作为课题主持人,对课题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组织架构、预期成果等进行了汇报。
“科技创新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力量,育人方式改革是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科学素养已经成为新时代育人的关键词。”课题以具有创新人才培养多年实践经验、科学教育为办学特色的优质高中为样本学校,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朱焱校长介绍,课题将重点探讨人才培养的三大机制——融合机制、贯通机制以及协同机制,关注多学科育人和跨学科育人,向上与高等教育衔接,向下对义务教育辐射,同时充分开展科教融汇、职普融通,利用更多社会资源、家庭资源,进行多方协同。
深入研讨多位名教名家参会
在课题申报过程中,来自省科协、省教科院、教科所、高校和专业期刊的专家们给予了大力支持。此次开题报告会,他们也来到了现场,向课题组全体成员提出了专业化的建议。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大伟先生指出,二十大报告中把教育、科技、人才连在一起谈,如何能够将高中人才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相衔接,也是普通高中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考虑的问题。将知识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是这个课题要做的变革式、引领性的工作。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高教总编沈广斌认为需要关注如何构建上下贯通式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整个体系中,高中阶段可以主动作为,因此构建科学化、体系化、循序推进的科学体系十分重要。”他建议利用高校、企业资源,让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团队中。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小组办公室主任董林伟称赞课题具有前瞻意义、战略意义,提出从课题出发,需要思考四个问题: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人?怎么培养人?是否实现目标了?董主任希望将一中打造为样本,坚持高标准高站位,为全国破解难题提供示范。
江苏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冯少东对课题的开展提出了要求,强调课题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体现科学研究的整体过程。与此同时,他表示科协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愿意为青少年科技教育、为后备人才的培养,做出该有的贡献。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操太圣作为专家组组长,总结了四位专家的建议,并就如何发现潜在人才、全体与个体关系的处理、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呵护等问题给予指导,特别提到课题研究不仅是口号式的,要从经验、体验上升到理论。
专家组的建议为课题的实施工作指明方向、打开思路,课题组表示将梳理完善课题研究计划,力争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凝聚智慧引领教师共成长
国家课题的申报、立项,既是学校高品质发展、特色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课题下设二十个子课题,鼓励各学科骨干积极参与进来。
报告会上,由我校物理组秦笑春老师主持的子课题《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教具的优化设计与创新制作的研究》率先开题。
南京一中副校长、子课题所属板块推进人夏季云对其开题报告进行了点评,认为实验教学必须从根本上发生转变,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要从科学研究的方法、规范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由此对课题的目标清晰度、指向性提出进一步要求。
南京一中副校长陆芷茗最后作会议总结,并要求各子课题组注重过程研究和成果的积累,将论文撰写前置,以任务驱动引导教学实践。她希望借助国家课题的研究,能凝聚南京一中全体师生的智慧与力量,同时也带领全体教师走向研究与成长的道路。
此次国家级课题开题报告会的顺利召开,也是对南京一中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可。课题组全体成员必将以国家级课题研究项目为契机,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形成一套可借鉴、可推广的“一中经验”。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